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珠江人家
简介:

该剧以1927年“四·一五”反革命政变为开篇,讲述了佛山中共地下党员陈氏夫妇为掩护同志撤离而惨遭杀害,老大陈山河(杨烁 饰)、老二陈青卫(张翰 饰)以及幼女陈立夏(郭晓婷 饰)兄妹三人也因此天各一...

导演:
更新:
2025-08-05
集数:
已完结

电视剧《珠江人家》剧情介绍

《珠江人家》以 1927 年的广州为起点,是一部融合家族离散、行业传承与抗日救国的年代剧。剧集通过陈氏兄妹三人在乱世中的殊途与重逢,不仅展现了岭南文化中粤药、粤菜、粤剧的独特魅力,更刻画了普通民众在国难当头时的风骨与担当。

1927 年的佛山,暮色中的骑楼老街还飘着药香与饭菜香,陈氏夫妇却在 “四・一五” 反革命政变中为掩护同志撤离,倒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下。混乱中,15 岁的陈山河(杨烁 饰)带着 12 岁的弟弟陈青卫(张翰 饰)和 8 岁的妹妹陈立夏(郭晓婷 饰)逃亡,却在渡口被冲散。陈山河眼睁睁看着弟弟被人流裹挟上船,妹妹则在哭喊中被好心的戏班班主抱走,他自己则被追兵逼入芦苇荡,从此三人天各一方,只记得母亲临终前的嘱咐:“守住家传的手艺,等太平了,在珠江边见。”

十年后,广州城已是另一番景象。陈山河化名 “何山”,在老字号药铺 “宝仁堂” 当学徒。他谨记父亲 “医人先医心” 的教诲,白天跟着掌柜辨识药材、炮制药材,晚上偷偷研读家传的《陈氏药经》。一次,日军驻广州领事馆的翻译官突发怪病,西医束手无策,陈山河冒险用 “以毒攻毒” 的古法将其治愈,却因对方身份特殊引来非议。掌柜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药不分贵贱,只分对错,你爹当年就是这样教我的。” 原来,掌柜曾受陈氏夫妇恩惠,一直暗中寻找他们的孩子。

此时的陈青卫已成为 “岭南楼” 的主厨,一手粤菜做得炉火纯青。当年被船带到香港的他,在茶楼后厨从洗碗工做起,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,将父亲擅长的 “镬气” 菜改良得既有传统风味又合时人口味。他最拿手的 “霸王别姬”,用的是珠江三角洲的三黄鸡和清远霸王花,肉质鲜嫩,汤汁醇厚,成为名流宴客的必点之菜。但他从不做 “应酬菜”,曾因拒绝为汉奸加做一道 “龙虎斗”,被砸了灶台,却梗着脖子说:“我爹教过,做菜先做人,汉奸的钱,脏了我的锅。”

陈立夏则在粤剧班 “红船班” 成长为小有名气的旦角 “小飞燕”。当年收养她的班主发现她有一副好嗓子,便教她唱念做打。她演的《帝女花》凄楚动人,《紫钗记》婉转深情,在广州的戏园子里颇受欢迎。但她始终没忘家仇,常在演出间隙打探哥哥们的消息,班主临终前告诉她:“你哥哥们若还在,定会在珠江边的老字号里做事,那里有你们陈家的根。”

命运的丝线在 1937 年悄然交织。一次商会宴会上,陈山河为宝仁堂送药,恰好遇到陈青卫在岭南楼后厨掌勺,两人因一道 “药膳炖盅” 的配方起了争执 —— 陈山河指出其中一味药材与食材相冲,陈青卫则坚持这是改良的新做法。争执间,陈山河看到对方手腕上的月牙形疤痕,那是小时候被药碾子砸到留下的印记;陈青卫也注意到陈山河腰间的药囊,样式与父亲当年的一模一样。兄弟相认的那一刻,后厨的蒸汽模糊了两人的眼眶。

不久后,陈立夏在为伤兵义演时,演唱了母亲教她的童谣《珠江谣》,台下的陈山河与陈青卫同时驻足。当陈立夏转身谢幕,陈山河看到她耳后那颗小小的朱砂痣,正是妹妹小时候就有的记号。三人在珠江边的大榕树下重逢,手中分别握着药杵、锅铲和水袖,这些陪伴他们十年的物件,此刻成了辨认彼此的信物。

重逢后的兄妹三人,虽行业不同,却有着同样的家国心。陈山河利用宝仁堂的渠道,为地下党输送药品,将麻醉剂改造成止痛药,偷偷送往抗日根据地;陈青卫则在岭南楼设立秘密联络点,用 “一碟白切鸡加豉油” 表示安全,“烧鹅腿少放糖” 暗示有危险,掩护了不少进步人士;陈立夏则在戏文中加入爱国唱段,《穆桂英挂帅》被她唱得慷慨激昂,台下观众常跟着齐唱,激起了不少民众的抗日热情。

然而,他们的行动很快引起日军注意。日军特务机关长渡边是个中国通,尤其痴迷粤菜与粤剧,他察觉到岭南楼的异常,便以 “品尝正宗粤菜” 为名设下鸿门宴。陈青卫在菜肴里暗藏玄机:清蒸鲈鱼的鱼眼朝向门口,暗示有埋伏;煲仔饭的焦底刻着 “快走” 二字。陈立夏则借着唱《昭君出塞》的机会,用戏腔暗号通知了在外接应的陈山河。三人配合默契,最终让地下党同志安全撤离,自己却暴露了身份。

日军查封了宝仁堂和岭南楼,红船班也被迫解散。陈山河带着药铺的珍贵药材躲进白云山,继续为游击队疗伤;陈青卫在城郊开了家小小的粥铺,实则为伤员提供营养餐;陈立夏则组织失散的戏班成员,在民间巡演抗日剧目,唤醒民众斗志。

1941 年,日军攻占香港,广州危在旦夕。兄妹三人决定联手执行一项危险任务:夺取日军囤积在码头的一批西药。陈山河负责配制迷药,让守卫失去战斗力;陈青卫利用送菜的机会潜入码头,在日军的饭菜里下药;陈立夏则带着戏班在码头附近搭台演出,用锣鼓声掩盖行动的动静。行动中,陈青卫为掩护妹妹中弹,临终前对陈山河说:“哥,把我的锅铲交给立夏,让她记得,咱们是珠江的儿女。”

新中国成立后,陈山河重建了宝仁堂,将《陈氏药经》捐给国家;陈立夏接过弟弟的锅铲,在岭南楼的旧址开了家小馆,既做粤菜也教粤剧,把兄妹三人的故事讲给后人听。珠江边的大榕树下,她常常望着江水,仿佛能看到哥哥们的身影。

《珠江人家》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岭南文化的活态传承:陈山河炮制药材时的 “九蒸九晒”,是对古法的坚守;陈青卫做菜时的 “镬气”,是对火候的极致追求;陈立夏在舞台上的 “水袖功”,是对情感的细腻表达。而兄妹三人的命运,恰如珠江的水流,虽有分支,终会汇聚,在时代的浪潮中,谱写出家国大义与血脉亲情的壮丽乐章。

切换深色外观
留1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