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我经过风暴
简介:

看似事业有成、儿女双全的徐敏(佟丽娅 饰)却有着难以启齿的秘密:她被丈夫陈均(吴昱翰 饰)长期家暴。徐敏不是所有人想象中受害者的模样,她坚毅勇敢且有自己的事业,在与律师李小萌(王影璐 饰)艰难抗争试图离婚的过程中,面对小心谨慎不留证据的丈夫、周遭人冷言冷语嘲讽质疑、社会系统的不作为、为了两个孩子……当离婚不是家暴的终点,当家不是避风港而是暴雨本身,她究竟能否冲破这场风暴?

导演:
更新:
2025-08-07
备注:
HD国语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神马播放器1

电影《我经过风暴》剧情介绍

电影《我经过风暴》是一部聚焦家庭暴力的现实主义力作,由秦海燕自编自导,佟丽娅、吴昱翰、王影璐领衔主演,于 2023 年 8 月 17 日上映。影片以真实案件为蓝本,通过高知女性徐敏的抗争历程,揭开家暴的隐蔽性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,引发对性别权力、法律正义与人性救赎的深刻思考。

一、核心剧情:暴力漩涡中的生存博弈

1. 表面完美的婚姻陷阱

徐敏(佟丽娅 饰)是事业有成的医药销售主管,与高校教师陈均(吴昱翰 饰)育有一双儿女,看似是令人艳羡的中产家庭。然而,陈均以 “爱” 为名实施的控制与暴力,让家成为徐敏的牢笼。他通过殴打、辱骂、跟踪、性暴力等手段逐步摧毁徐敏的意志,甚至利用医学知识避开致命部位施暴,确保不留外伤证据。例如,他用毛巾包裹拳头殴打徐敏,或在掐颈时精准控制力度,使徐敏的伤痕难以被司法鉴定捕捉。

2. 离婚路上的四重阻力

施暴者的伪装与反扑:陈均在外塑造 “好丈夫”“好父亲” 形象,甚至主动接受心理治疗以洗脱嫌疑。他通过 PUA 话术将暴力归咎于徐敏的 “不忠” 或 “失职”,例如指责她因应酬晚归 “败坏家风”,或讽刺她事业成功是 “自取其辱”。离婚诉讼期间,他以争夺子女抚养权为要挟,甚至携带硫酸尾随徐敏,试图以毁容相逼。

社会系统的钝感:居委会调解时劝和稀泥,民警出警仅口头警告,律所资深律师将案件视为 “走过场”,将其交给新手律师李小萌(王影璐 饰)处理。徐敏安装的监控被陈均提前拆除,而陈均在家中安装的摄像头却成为他指控徐敏 “精神异常” 的工具。

亲友的道德绑架:徐敏的母亲劝她 “为了孩子忍一忍”,同事领导组局求情,甚至连儿子都在陈均教唆下指责她 “破坏家庭”。这种集体沉默让徐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
子女的情感绑架:陈均利用孩子对他的依赖实施心理操控,例如让儿子跪举 “妈妈快回家” 的纸板拍照发朋友圈,或故意将女儿单独留在家中制造恐慌。徐敏发现女儿将 “喜欢” 与 “欺辱” 混淆,儿子模仿父亲用戒尺体罚同学,意识到暴力正在代际传递。

3. 绝望中的破局与代价

在李小萌的帮助下,徐敏艰难搜集证据,包括陈均施暴时的录音、硫酸威胁的视频,以及他控制家庭经济的银行流水。然而,这些证据仍不足以让法院认定 “感情破裂”。最终,陈均在争夺抚养权时情绪失控,将儿子独自留在楼下致其手部骨折,彻底激怒徐敏。她在一次激烈冲突中用鱼缸石块砸死陈均,投案自首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。

4. 风暴后的新生与救赎

八年后出狱的徐敏,在李小萌陪同下与已成年的子女重逢。儿子通过 “点鼻子” 的童年暗号确认身份,一句 “妈妈欢迎回家” 让徐敏泪崩。影片以徐敏站在向日葵花海中的镜头收尾,暗示她终于挣脱暴力阴影,重获精神自由。

二、角色塑造:复杂性与代际创伤

1. 徐敏:清醒的反抗者

佟丽娅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与眼神戏,展现了徐敏从隐忍到觉醒的心理蜕变。例如,她在法庭上哽咽着说出 “我不想我的孩子和你的儿子一样” 时,颤抖的声线与充血的双眼将积压多年的痛苦与决绝倾泻而出。徐敏的复杂性在于,她既是受害者,也是母亲与职业女性,这种多重身份的撕扯让她的抗争充满现实张力。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“完美受害者”,例如在离婚后短暂妥协回归家庭,但这种矛盾性恰恰凸显了家暴受害者的真实困境。

2. 陈均:暴力的代际传承者

吴昱翰以 “斯文败类” 的反差感塑造了陈均的双面人格。他表面温文尔雅,甚至主动承担家务,但内心的自卑与控制欲源于原生家庭的创伤。陈均的母亲(艾丽娅 饰)手腕上的烟疤暗示其曾是家暴受害者,却将 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 的观念灌输给儿子。影片通过 “戒尺” 这一符号,揭示暴力如何在代际间传递 —— 陈均的母亲用戒尺教训他 “管不住媳妇”,他则用戒尺体罚儿子 “树立权威”。这种循环在徐敏最终质问婆婆 “你最该理解我,不是吗” 时达到高潮,镜头扫过婆婆的烟疤,将三代人的创伤串联。

3. 李小萌:女性互助的微光

李小萌(王影璐 饰)的成长线是影片的副线。这个初入职场的律师从质疑徐敏 “小题大做”,到目睹暴力现场后崩溃呕吐,再到辞职为徐敏辩护,体现了年轻女性从天真到觉醒的转变。她与徐敏的关系超越了委托人与律师的范畴,成为 “girls help girls” 的典范。例如,徐敏入狱后,李小萌持续照顾其子女,并在八年后接她出狱,两人的情感纽带象征着女性在困境中的相互支撑。

三、叙事与主题:撕开家庭隐秘的社会解剖刀

1. 现实主义的影像表达

导演秦海燕摒弃猎奇式暴力呈现,转而通过细节刻画暴力的日常性。例如,徐敏在公司卫生间偷偷处理伤口,陈均施暴后熟练地为她冰敷并道歉,这种 “施暴 — 忏悔 — 再施暴” 的循环,精准还原了家暴受害者的心理困境。影片还通过 “霉烂的冰箱”“修补的马桶圈” 等道具,暗示李小萌的经济窘迫与职场压力,侧面反映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多重困境。

2.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思考

影片结尾插入真实家暴受害者的采访片段,呼应徐敏在法庭上的独白:“如果我不反抗,我的孩子将重复我的命运。” 这种纪录片式手法打破第四面墙,将虚构故事与现实议题无缝衔接。同时,影片影射了 “姚某某故意杀人案” 等真实案例 —— 受暴妇女因不堪虐待杀害施暴者,法院以 “情节较轻” 判处五年有期徒刑,凸显司法对家暴受害者的有限同情。

3. 代际创伤与女性觉醒

徐敏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,更是社会结构性压迫的缩影。她的母亲因传统观念劝她隐忍,陈均的母亲因创伤传递暴力,而李小萌代表的新一代女性则试图打破这种循环。影片通过徐敏出狱后与子女的和解,传递出 “暴力可以终止,但创伤需要代际修复” 的希望。正如主题曲《我经过风暴》所唱:“风暴中生长,不等待被照亮,不等待谁来施舍阳光”,徐敏的反抗不仅是为了自己,更是为了阻断暴力的代际传递。

四、制作亮点:真实案例与艺术加工的平衡

1. 演员的极致投入

佟丽娅为贴近角色减重并素颜出镜,甚至同意吴昱翰真打以呈现真实痛感。例如,拍摄陈均掐颈的戏份时,吴昱翰的力度导致佟丽娅颈部淤青多日未消。吴昱翰则通过 “秒变脸” 演技,将陈均从温柔丈夫瞬间变为施暴者的扭曲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,他在片场坦言:“每次拍完打人戏,都需要心理疏导才能抽离角色”。

2. 象征符号的深层隐喻

向日葵花海:影片开场与结尾均出现徐敏站在花海中的画面,暖色调与家暴场景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,象征希望与救赎。

鱼缸与石块:鱼缸既是陈均施暴的见证者,也是徐敏最终反击的武器。石块从装饰品变为凶器,隐喻暴力如何将美好事物异化。

监控摄像头:陈均安装的摄像头本为控制徐敏,却在庭审中成为证明他施暴的关键证据,讽刺了技术时代的权力反转。

五、社会影响:从银幕到现实的破局之路

影片上映后引发广泛讨论,微博话题播放量超 13 亿次,多地妇联组织观影座谈会,推动反家暴法修订建议的提出。导演秦海燕在路演中表示:“我们希望观众意识到,家暴不是‘家务事’,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干预的公共议题。” 影片中徐敏的悲剧结局,也促使公众反思法律在保护家暴受害者方面的不足,例如取证标准过高、庇护所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。

结语

《我经过风暴》以冷峻的镜头语言剖开家庭隐秘的暴力脓疮,通过徐敏的抗争历程揭示:家暴的根源不仅是个人恶行,更是社会结构性压迫的产物。影片的价值不在于提供 “完美解决方案”,而在于打破沉默,让更多人看见受害者的困境,并推动制度与观念的变革。正如徐敏在法庭上的呐喊:“千万不要学我,我是你们的底线。” 唯有当社会系统真正成为受害者的庇护所,当暴力不再被容忍,风暴才能真正平息。

切换深色外观
留1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