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二十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,失业率居高不下,工人受尽压榨,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。查理(查理·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饰)就是一个底层市民,他在一个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...

选集播放
电影《摩登时代》剧情介绍
电影《摩登时代》是查理・卓别林执导并主演的经典喜剧电影,于 1936 年上映。这部影片以工业革命后的大萧条时期为背景,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,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的压迫与摧残,同时也传递出底层人民在困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守。
影片的主人公是查理(查理・卓别林 饰),一个在流水线上重复着机械劳动的工厂工人。在高度自动化的工厂里,他的工作就是不断拧紧传送带上螺丝帽,日复一日的单调劳作让他精神逐渐失常。他会下意识地追逐一切圆形物体,甚至会对着工友的鼻子、纽扣下手,这种荒诞的行为既是对机械劳动的夸张演绎,也暗示了工业化生产对人的异化 —— 人在流水线上沦为了机器的附属品,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能力。
工厂老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,引进了全新的 “喂食机”,声称能让工人在工作时也能进食,无需停下手中的活计。查理被选为试用者,然而机器却不断出故障,食物被胡乱塞进他的嘴里,场面狼狈又滑稽。这一情节尖锐地讽刺了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,完全无视工人的基本需求和尊严,将工人的价值仅仅等同于劳动产出。
长期的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让查理最终崩溃,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。出院后,他却阴差阳错地被误认为是共产党员,卷入了一场工人罢工事件,随后被警方逮捕入狱。在监狱里,查理意外发现了一个逃跑的犯人藏匿的大麻,他因举报有功而获得提前释放。但出狱后的他却并不适应自由的生活,甚至想再次回到监狱寻求安稳,这种反常的心理正是对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无家可归、生活困顿的真实写照 —— 监狱竟成了比外面世界更 “舒适” 的容身之所。
在流浪的过程中,查理遇到了孤女宝莲(宝莲・高黛 饰)。宝莲是一个在街头偷面包为生的女孩,她的父亲失业后被捕,她独自挣扎在贫困的边缘。两个同样身处社会底层的人相遇后,相互取暖,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他们一起憧憬着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,一个有温暖炉火、可口食物的地方。为了实现这个简单的梦想,查理努力寻找工作,他做过百货公司的守夜人、造船厂的工人,却都因为各种意外而失业。
一次,查理在一家餐馆找到了一份侍者兼歌手的工作。他虽然笨手笨脚,却凭借着独特的幽默和热情赢得了顾客的喜爱。在餐馆的舞台上,他忘记了事先准备的歌词,即兴发挥唱起了一首自编的法语歌(实际上是无意义的音节),配合着夸张的肢体动作,逗得全场观众哈哈大笑。这段表演既是影片的高潮,也是查理短暂摆脱生活困境、展现自我价值的时刻。
然而好景不长,警方再次追捕宝莲。为了让宝莲获得自由,查理主动引开警察,自己却再次陷入困境。影片的结尾,查理和宝莲在郊外的路上相遇,两人虽然衣衫褴褛、前途未卜,但脸上却带着对未来的希望。查理对宝莲说:“我们会好起来的,只要我们有彼此。” 然后,他们携手走向远方,消失在晨曦中。
《摩登时代》以默片加少量配音的形式呈现,卓别林通过精湛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,将查理的善良、乐观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。宝莲的角色则充满了生命力,她的坚强与勇敢为灰暗的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。影片中诸多经典场景,如查理被机器吞噬、在传送带上奔跑等,不仅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,更成为了象征工业化压迫的经典符号。
这部影片超越了时代的局限,至今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。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喜剧作品,更是一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反思的社会寓言,提醒着人们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,不能忽视人性的需求与尊严。